用 Google Apps Script 模擬 Email 開信:破解追蹤像素的實驗

行銷領域中,「開信率」一直是評估 EDM 成效的重要指標。這個數據看似簡單,背後卻藏有許多技術機制與行為假設。這次我們透過一個技術實驗,重新檢視開信率的追蹤機制,並嘗試以 Google Apps Script 模擬開信行為。
開信追蹤的基本原理
大多數 EDM 系統會在信件中悄悄嵌入一張透明的 1x1 像素圖片,也就是所謂的「追蹤像素」。當使用者打開這封信,信件的 HTML 被載入,這張圖片也會發送請求給伺服器,藉此判定收件人「已開信」。
這種做法的關鍵在於:是否成功觸發伺服器上的圖片載入請求。只要圖片被讀取,就被視為信件被閱讀,開信率也就因此提升。
技術實驗:模擬開信行為
我們發想了一個技術實驗:如果我們不是真人開信,而是用程式去抓信件的 HTML 內容,然後主動對圖片發送請求,是不是就等同於「開信」了?
在這個實驗中,我們使用 Google Apps Script 去處理 Gmail 中特定標籤的未讀信件,擷取內容、解析所有圖片連結,並一一觸發這些連結。這些圖片中,就有可能包含用來追蹤開信的像素。
這個方式模擬的是「圖片被載入」的動作,而不是點擊或滑動等互動行為。也因此,它適用於那些以圖片讀取為主的追蹤機制。
注意事項與技術限制
雖然這個方法可以「觸發」追蹤機制,但實際上是否會被計算進開信率,則仍取決於各家平台的判定標準。
有些平台可能會檢查:
- 發出請求的 IP 位址是否為常見機器人來源
- 是否有搭配真實的瀏覽器 UA(User-Agent)
- 是否曾經互動(例如點擊連結)
- 是否短時間內出現大量重複開信行為
此外,這個模擬方式也不適合用於真實的行銷活動中,否則可能會誤導行銷報表數據。
適合的應用情境
這種「模擬開信」的技術,較適合應用在以下幾種情境:
- 驗證自己寄出的信件中,追蹤像素是否正常
- 在開發寄信系統時,進行自動化測試
- 教學用途,讓初學者理解 Email 開信追蹤的技術背景
- 偵測是否有「未讀但已被打開」的特殊行為模式
另外,這次會進行這項技術實驗,其實是因為觀察到目前很多電子報平台都會在後台記錄每一位收件人的開信率。當我們訂閱了某些創作者的電子報,但長期沒有實際打開信件時,對方在後台看到的開信率會偏低。
在某些情況下,這樣的「低互動」行為有可能會讓對方認定你是「不活躍用戶」,進而主動將你從寄信名單中移除,甚至取消訂閱資格。
因此,這樣的模擬開信技術,除了技術驗證之外,也可以被用來避免因「未開信」而被系統判定為低參與度、影響未來接收電子報的機會。
不過需要再次強調,這樣的作法應謹慎使用,畢竟它不代表真實的內容閱讀,也可能干擾對方在行銷上的數據判斷。
結語
這次的實驗並不是為了作弊或竄改開信率,而是一次從技術角度重新理解 Email 開信追蹤的機制。
開信率的背後,其實是伺服器上是否接收到一個圖片請求。當你掌握了這個核心原理,就能用不同方式進行模擬、測試與研究,也對你在開發與行銷工作中更有幫助。
如果你也曾研究過類似的開信偵測技術,或有其他追蹤機制的心得,歡迎留言交流。